来源:小编 更新:2025-05-05 03:19:08
用手机看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在网络上流传的加密货币,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又如何被监管的呢?今天,就让我带你穿越时空,一起回顾加密货币监管的历程吧!
想象一个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交易世界,这就是加密货币的初衷。2009年,比特币横空出世,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改变了人们对货币的认知。这个新生儿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监管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它。
在中国,加密货币的命运可谓是跌宕起伏。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对比特币进行定位,将其界定为虚拟商品,并禁止金融机构参与相关交易。这标志着中国对加密货币监管的起点。
随着加密货币市场的火热,中国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发生了转变。2017年,ICO(首次代币发行)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随之而来的是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于是,中国政府对ICO进行了全面禁止,境内加密货币交易所也随之被关停。
2021年,监管力度再度升级,交易、挖矿以及相关金融服务被全面叫停,境内交易平台遭到彻底清理。到了2023年,监管态势丝毫未见松动,挖矿行为与跨境交易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加密货币在中国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
与中国的严格监管相比,澳大利亚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则显得相对宽松。澳大利亚被认为是一个相对中立和稳定的司法管辖区,这使得产品格局在最近几年大幅扩张。
2021年,澳大利亚政府对加密货币和金融技术部门进行了一系列审查,提出了围绕加密货币和支付的扩大和澄清的监管制度建议。2022年3月,澳大利亚财政部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密资产二级服务提供商(CASSPrs)拟议监管框架的咨询文件。
在美国,加密货币的监管一直处于多头监管的状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在加密货币的属性界定和监管要求上存在明显的分歧。
2025年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行政命令,决定建立总统数字资产市场工作组,以促进美国加密资产规范发展并巩固美国在全球加密资产市场领导地位的监管改革。
近年来,全球加密货币市场快速发展并呈现主流化趋势,已成为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市场的迅速扩张亦引发了对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及潜在金融稳定风险的担忧,促使主要经济体不断重新审视并调整对加密货币的监管策略,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监管框架。
香港对虚拟货币的监管历程也颇具特色。2024年7月1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 发布了稳定币监管沙盒参与名单,京东、圆币、渣打成为首批参与企业。这标志着香港虚拟资产产业的发展正在稳步地推进中。
加密货币的监管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但无论如何,它都已成为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管的不断完善,加密货币将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